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08:26:00   浏览:899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秦政 [2006] 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企、事业单位,驻秦各单位:
《秦皇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秦皇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编制依据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秦皇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规定,制定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各级卫生部门要坚持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处理预案,采取预防措施,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应在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和响应。
3、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卫生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迅速采取措施。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各级卫生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科学防治,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概念、分类与分级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对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三级: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
(1)一般突发事件。指在局部地区发生,尚未引起大范围扩散或传播,还没有达到规定的重大突发事件标准的突发事件。
①在边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区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或肺炭疽流行范围局限在一个乡(镇)以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3例。
②周边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我市境内无病例报告。
③霍乱病例在一个县(区)1周内发病5——1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发病30例以下,或市区内发生疫情。
④乙类、丙类传染病在一个县(区)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⑤在一个县(区)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⑥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或在学校地区性或市级以上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⑦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反应或不良反应。
⑧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下,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戈瑞的受照人员剂量之和≥20戈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⑨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
⑩其他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一般性突发事件。
(2)重大突发事件。指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出现疫情扩散,尚未达到规定的特大突发事件标准的突发事件。
①在市区或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或发生首例人间鼠疫病例、疫情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或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乡(镇)、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3例以上。
②局部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但无继发病例发生。
③霍乱在一个县(区)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区)、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
④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个以上县(区),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⑤在一个县(区)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扩散到该县(区)以外的地区。
⑥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⑦一次性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发生一般性食物中毒事件,但引起中毒食品的扩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⑧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上,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戈瑞的受照人员剂量之和≥40戈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⑨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
⑩丢失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Bp)密闭型≥4×106,非密闭型≥4×105。
⑾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⑿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事件。
(3)特大突发事件。指影响大、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出现大量病人或多例死亡、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
①首例人间鼠疫病例确诊后,两个鼠疫潜伏期内连续出现病例2例以上,或肺鼠疫流行,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肺炭疽在市区内发生,或在人口稀少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一个县内的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5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的县。
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设区市,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
③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新发传染病,同时波及多个县(区)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④重大生物和化学污染、放射事故,出现大量人员伤亡,扩散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区)。
⑤市政府认定的其他特大突发事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应急指挥处理体系
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其性质、类别及严重程度,市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总指挥由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主管副市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和市政府秘书长担任,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对突发事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调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应急办公室(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评估,提出预警建议和应急处理措施,为指挥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县(区)政府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辖区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决策和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救援,制定控制措施,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事件调查处置、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及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等工作。督促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监督执行。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必要时,组织重点防范单位进行应急演练。
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向指挥部汇报,并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的启动准备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保障整个应急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并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
(二)成员部门职责
1、发展改革部门 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
2、财政部门 保证疾病监测、疾病控制工作经费和非正常储备药械专项经费,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器材、药品等费用。
3、教育部门 加强校内突发事件防范工作,落实校内突发事件应急控制措施,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及自我防护工作。
4、公安、安全、司法部门 做好法制宣传,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各项隔离措施。
5、工商部门 加强对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6、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组织开展突发事件预警期间的药械市场治理整顿,打击制售假劣药械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及时开辟防治突发事件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申报审批的绿色通道,保证市场供应。
7、物价部门 保持物价稳定,维护市场秩序。
8、科技管理行政部门 根据突发事件需要,及时组织科技力量协作攻关,支持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实验室检验等各项科学研究。
9、新闻宣传部门 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营造有利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舆论氛围。
10、民政部门 做好突发事件期间的社会捐赠资金、物品的接收,负责赈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发放及管理工作,对困难群众实行社会救助。督促殡仪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传染病患者遗体的运送和火化工作。
11、民航、铁路、交通部门 对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优先安排疫区紧缺物资的运送和人员疏散,做好疫区的交通管理工作。
12、农、林部门 组织做好家畜家禽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13、检验检疫部门 组织做好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工作,防止传染病的传入和传出;收集和提供国外传染病检验动态和信息,负责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管理。
14、商务部门 配合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度,负责做好流通环节物资(不含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备和供应工作。组织做好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
15、旅游部门 组织做好旅游团组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
16、爱卫会、环卫部门 组织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工作,清除垃圾污物,开展除“四害”活动。
17、通讯管理部门 保障突发事件期间通讯联络畅通,加强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18、监察部门 负责调查处理突发事件期间的违纪违规、失职渎职事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9、其他有关部门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的需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涉外事务、紧急物资的进口、救济物资发放、接收或分配捐赠、污染扩散的控制、相关法规的制定以及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等。
三、突发事件的报告与评估
(一)突发事件的报告
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报告规范,按国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报告。
1、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
2、突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区)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政府(市应急委员会)报告。
(二)突发事件的评估与确认
1、突发事件的评估。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突发事件类别、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级别。
2、突发事件的确认。市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到现场调查核实,会同突发事件发生地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分析和初步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方案,未被省级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确认为突发事件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三)突发事件的通报
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同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四、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响应
(一)预警启动
突发事件实行三级预警制度。一般突发事件启动黄色预警;重大突发事件启动橙色预警;特大突发事件启动红色预警。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二)应急响应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1、一般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致残人员的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采集环境生物样品、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2)县(区)政府应急响应。县(区)政府接到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方案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疫情信息收集、组织相关人员的疏散安置、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隔离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3)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市卫生行政部门及时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评估判定,指导督促当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及时调集应急物资和设备。同时,向市政府建议,使各有关区域和部门进入应急准备状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市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开展医疗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隔离、人员疏散等控制措施,同时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和市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2)市政府应急响应。市政府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组织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织。紧急调停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现场隔离、疫区的确定与封锁,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物资、经费,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伤员救治和人员疏散,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3)县(区)政府应急响应。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未发生突发事件地的县(区)政府,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做好支援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事件在本辖区内发生,必要时处于应急准备状态。
(4)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样和监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医疗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和人员疏散等紧急控制措施,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3、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工作,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落实医疗救治和各项预防控制等措施;配合上级专业机构对不明原因的突发事件开展病因查找、病人诊断、治疗等工作,检查督导基层组织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及时调整和整合卫生资源。
(2)市政府应急响应。市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协调县(区)政府调集社会力量,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县(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在上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
(一)组织保障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并确定专人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准备、预警、预报的各项协调管理工作。
(二)技术保障
1、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市卫生局负责建立突发卫生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为指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专家评估委员会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检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是: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提供咨询服务。综合评估突发事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实施预案的建议。指导、调整和评估应急处理措施,参与突发事件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2、应急医疗卫生队伍。市、县(区)分别建立一支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的机动队伍。随时能够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等机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常备队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门的培训和演练。
3、医疗救治网络。加快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紧急救援中心、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区)为主体的医疗救治体系,承担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市卫生局指定急救机构(包括院前急救机构和院内急救机构)、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或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后备医院组成全市医疗救治网络,负责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
(三)后勤保障
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科学制定储备计划。各种药品、疫苗、试剂、防护用品等要及时更新;各种器械、设备要经常调试,确保突发事件处置的及时有效。
六、附则
(一)县(区)政府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本预案的修订与解释工作由市卫生局负责,并报市政府批准。
(三)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昆明市城镇拆除爆破安全管理暂行条例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


昆明市城镇拆除爆破安全管理暂行条例
 (1986年12月26日 市政府
 以昆政复〔1986〕121号文批复同意)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镇拆除爆破工程的管理,保证安全施工,防止发生爆破事故。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结合本市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辖区范围内进行拆除爆破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资格审查及审批程序





  第三条 凡在本市范围内进行拆除爆破的单位(含省内外单位),除必须具有爆破技术、设备和资金外,还应填写《昆明市抓除爆破施工单位资格审查表》,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经昆明市爆炸物品挖砂采石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以下简称市爆办)审核批准,发给《昆明市拆除爆破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及其它有关证件,并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承担拆除爆破工程。


  第四条 凡在本市从事抓除爆破工作的爆破工程技术人员,除必须具有爆破专业技术员或工程师职称及相应的技术外,还应填报《昆明市拆除爆破技术人员资格审批表》,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市爆办审核批准,发给《拆除爆破资格证》后,方可从事爆破设计和组织爆破施工。


  第五条 凡在本市本事拆除爆破工作的爆破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施工单位审查,报所在县区爆办审核批准,发给《拆除爆破员作业证》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


  第六条 从事拆除爆破的单位、工程技术员和爆破员,由发证机关定期考核,发现不适合或不再从事拆除爆破作业时,收回有关证件,停止其作业。


  第七条 需爆破拆除的工程,由施工单位填写《昆明市申请拆除爆破工程审批表》,并附完整的设计方案、施工组织、安全措施、甲乙双方协议定书〈或甲方委托书〉,报市爆办审查批准后方可施工;对特殊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实施的爆破拆除,由市爆办视情况邀请有关专家会审批准后,方可实施爆破作业。
第三章 设计管理





  第八条 拆除爆破设计应以下列资料为依据:
  1、现场勘察资料。
  (1)爆破对象的结构特征,材质状况及几何尺寸实测图;
  (2)爆区周围的环境情况及爆区平面实测图;
  (3)保护对象的安全要求和具体防护措施;
  (4)必要时须提供爆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有关气象资料等。
  2、使用爆破器材的品种。
  3、必要时应有爆破器材主要性能指标及爆破模拟试验资料。


  第九条 拆除爆破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1)施工地点、拆除对象、周围环境、工程量、工期要求;
  (2)拟采用的抓除方案;
  (3)施工注意及安全防护措施。
  2、爆破方案及爆破参数
  (1)建筑物爆破后倾倒方向、坍塌范围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炮孔布置及装药量计算;
  (3)起爆方法及爆破网路设计。
  3、安全防护措施
  (1)安全距离的确定,警戒范围及封锁制度;
  (2)起爆时机的选择及安全警戒的方法;
  (3)爆破作业组织及隐患的处置措施;
  (4)爆破对象的防护措施。
  4、设计图纸
  (1)炮眼设计图;
  (2)爆破顺序及网路敷设图;
  (3)装药结构图;
  (4)危险范围及警戒布置图。

第四章 施工管理





  第十条 实施爆破单位应根据作业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设专业人负责,认真执行责任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爆破安全规程施工。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还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或实施细则。
  对爆破工程周围可能受影响的建筑物、设备、人员的安全,应事先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第十一条 炮眼施工完毕,应进行实测验收,施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才能实施爆破。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有较大出入,需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后才能实施爆破,并将修改后的设计方案报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 在实施拆除爆破的全过程中,施爆单位应注意收集、分析、综合资料,工程结束后及时向批准机关提交竣工报告。


  第十三条 施爆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爆炸物品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 处罚





  第十四条 凡在本市从事拆除爆破的人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由市县(区)公安机关视情节轻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警告、罚款、吊销执照、收回有关证件以及行政拘留等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造成重大伤亡事故,致死亡一人以上或致重伤三人以上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劳动人事部所发文件的规定审理。


  第十五条 各单位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要依法追究其领导人责任:
  1、擅自允许无证人员从事拆除爆破作业;
  2、发现违反本条例而未加制止;
  3、忽视安全造成严重事故;
  4、发生事故不积极组织抢救;或隐瞒事故;或事后不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第十六条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除追究领导责任外,还必须依法追究肇事者或当事人的责任:
  1、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造成爆破事故;
  2、擅离岗位,玩忽职守,造万爆破事故;
  3、发现爆破事故隐患,不采取防范措施,又不及时报告;
  4、发生事故后,隐瞒不报、虚报或者拖延报告;
  5、由于实施爆破,造成其它建筑、设备、人员损伤的,应由进行拆除爆破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经济损失赔偿和有关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市、县(区)劳动安全监察部门有权对拆除爆破作业实行安全监察。


  第十八条 为加强拆除爆破工程的安全管理,批准拆除爆破的主管部门可按工程量的大小、难易程度收取工程总费用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管理费,需要组织技术咨询和专家会审的工程,由施工单位负责咨询费用。


  第十九条 本条例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市爆炸物品挖砂采石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

                          昆明市劳动人事局
                          昆明市公安局
                          昆明市城建局
                          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局
                            一九八六年十月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中国人民建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1993年6月16日,中国人民建行

建设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哈尔滨投资高等专科学校,常州财经学校,无锡、兴城疗养院: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制定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财务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管理规定》以及《建设银行财会改革若干问题的说明》,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征求了财政部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试行办法”适用于建设银行各级机构。非银行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总行将另行制定,在没有正式下达之前,先按《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执行。
二、建设银行所属的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地位的非金融企业,分别执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
三、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函告总行。
附件: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财务管理试行办法
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三、建设银行财务改革若干问题的说明(略)

附件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财务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各级机构(以下简称各级机构)。
第三条 各级机构应在办理工商登记或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财政机关提交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章程等文件的复制件或提交有关变更文件复制件。
第四条 建设银行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逐级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指建设银行财务管理由总行统一对国家负责。包括统一制定全行财务制度,编报汇总财务计划和财务报告,清算税利。
分级负责指从上至下一级管一级,下级行对上级行负责。
逐级核算指建设银行各级机构均负有财务核算的责任,进行财务核算,计算盈亏。
自负盈亏指总行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以下简称分行)实行自负盈亏,分行以下分、支行是否自负盈亏,由分行确定,凡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都必须实行自负盈亏。不实行自负盈亏的为内部核算单位。
第五条 建设银行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第六条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计算和缴纳国家税收,保证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
第七条 各级机构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认真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考核和分析工作,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增收节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八条 各级机构的领导对本级财务管理工作负有领导、组织、检查的责任,要支持财会部门实施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第二章 资本金和负债
第九条 建设银行资本金为国家资本金,资本金由国家核定和拨入。
第十条 建设银行的资本金由总行统一注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行的营运资本金,由总行核拨,分行以下各行的营运资本金,由分行核拨。资本金和营运资本金应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并确保其安全完整。
第十一条 在资本金活动中,资产重估确认价值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接受捐赠的财产等,计入资本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可以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金。
第十二条 在资本金中,建设银行全行的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30%。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各分行的新增固定资产购建指标,由总行在全行固定资产净值30%以内分年度核定下达;分行以下各级机构的固定资产购建指标如何分配,由分行在总行核定的指标以内自行掌握。
第十四条 建设银行的负债包括各项存款、各项借入资金、金融机构往来资金、各种应付(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和预收款项以及其他负债。
第十五条 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得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利率和付费标准,各级机构要合理调整负债结构,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第十六条 各项负债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实际收到的价款超过或者低于债券面值的差额,在债券到期以前分期冲减或者增加利息支出。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应在债券到期以前列入成本。
第十七条 以负债形式筹集的资金(不含金融机构往来资金),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分档次计提应付利息,计入成本,实际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冲减应付利息。

第三章 固 定 资 产
第十八条 固定资产包括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二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折旧年限见附表二。
不具备上述规定条件的物品,作为低值易耗品。
固定资产应当分类管理。
第十九条 固定资产分为以下六大类:
(一)使用中固定资产。
(二)未使用固定资产。
(三)不需用固定资产。
(四)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五)经营租出固定资产。
(六)已单独入帐的土地。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按照下列原则计价:
(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二)购入的固定资产,以买价加上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和缴纳的税金等计价。
(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合同或协议确定的价款加上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等计价。
(四)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计价。
(五)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按原固定资产的价值加上改建、扩建发生的实际支出,扣除改建、扩建过程中产生的变价收入后的金额计价。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所附票据或资产验收清单所列金额加上应负担的运输、保险、安装等费用计价。无发票帐单的根据同类固定资产的市价计价。
(七)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购建固定资产缴纳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及用借款和发行债券购建固定资产,在购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有关费用、外币折合差价等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此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有关费用、外币折合差额,应计入当期成本支出。
第二十一条 各级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卡实相符。对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由财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会同财会部门提出审核鉴定意见,按规定的批准权限审批。
固定资产有偿转让、清理、报废和盘盈、盘亏、毁损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第二十二条 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或者固定资产发生产权转移、兼并、清算事宜时,均应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固定资产重估计价与帐面净值的差额,属被兼并和向其他单位投资的,计入资本公积金。
第二十三条 在建工程包括施工前期准备、正在施工中和虽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在建工程按实际成本计价。
在建工程发生报废或者毁损,在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的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施工的工程成本。单项工程报废以及由于非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者毁损的净损失,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计入开办费,在投入使用以后发生的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二十四条 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工程,自交付使用之日起,按照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成本等资料,估价转入固定资产,并按规定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办理完毕后,按照决算数调整原估价和已计提的折旧。
第二十五条 固定资产按照国家规定采用分类折旧办法计提折旧,提取的折旧计入成本,不得冲减资本金。
第二十六条 下列固定资产提取折旧:
(一)房屋和建筑物。
(二)在用的各类设备。
(三)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
(四)以融资方式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第二十七条 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一)已估价单独入帐的土地。
(二)房屋和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三)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前的固定资产。
(四)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五)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六)提前报废和淘汰的固定资产。
(七)关停机构的固定资产。
(八)国家规定其他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第二十八条 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从停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按季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按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率和分类折旧年限计算确定。
净残值率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3%确定。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直线法,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折旧年限×100%
季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4
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计入当期成本。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的,可以采用待摊办法,分期摊入成本,摊销期限不超过一年(即四个季度)。

第四章 现 金 资 产
第三十二条 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库存金银、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放中央银行与同业的款项以及其他形式的现金资产。
第三十三条 库存现金必须做到帐面余额与库存金额相符,应认真做好现金的保管、押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发生的出纳长短款、结算业务的差错款和证券交易差错款等,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对贪污、盗窃、诈骗、冒领、挪用资金和抢劫案件造成的损失经有关部门结案定性后,按有关规定报批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三十四条 发生金银、外汇买卖时,因价格、汇率变动与帐面原值的差额,列入当期损益。
建设银行应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因迟交或少交准备金而造成的加息,在税后利润中支付。

第五章 放 款
第三十五条 建设银行放款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放款的发放、项目管理和监督的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按期回收放款的本金和利息,同时接受金融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放款本金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并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和计息期限计算应收利息,逾期放款三年以内的应收利息计入当期营业收入,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利息不计入当期营业收入。
第三十七条 贴现放款按贴现票据的面值计价,利息和手续费计入当期营业收入。
第三十八条 对企业发放的抵押放款,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依法对抵押物进行处理后取得的净收入,高于放款本金和应收利息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低于放款本金的部分,按规定程序报批后,从提取的呆帐准备金中核销,应收利息与实收利息的差额从坏帐准备金中冲减。
第三十九条 对于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的放款,要认真查明原因。有担保人的放款要依法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对因本单位工作人员过失或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放款损失,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条 对各种放款,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管理,到期积极催收。逾期放款要按放款的规定计算加息。逾期(含展期后)半年以上的放款作为逾期放款考核,其中逾期(含展期后)三年以上的放款,作为催收放款管理,应收利息计入催收放款利息不再计入当期营业收入,实际收到的利息计入当期营业收入。
第四十一条 发生的呆帐放款要按规定的核销条件、核销办法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后,从呆帐准备金中核销,呆帐准备金仅限于核销放款本金,其应收利息已计入损益的冲减坏帐准备金,未进入损益的冲减催收放款利息。
第四十二条 对放款本金和应收未收利息,应按谁放款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回收放款本息责任制。会计部门应向业务部门定期提供回收本金和应收未收利息情况,业务部门负责催收。

第六章 证 券 及 投 资
第四十三条 各级机构的对外投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购买有价证券或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投资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各级机构不得以国家授予的经营特许权对外投资,也不得在成本或者营业外支出中列支对外投资款,也不得挤占应上交国家的税金和利润。
第四十四条 各级机构对外投资按投出时实际支付或者经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购买有价证券,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宣告发放股利或应计利息的,应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已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应计利息计价。
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其重估后的价值与其帐面净值的差价,计入资本公积金。
第四十五条 有价证券按经营目的不同,分为投资性证券和经营性证券。投资性证券是指以长期持有,到期收回本息,以获取利息或股利为目的而购入的有价证券。经营性证券是指企业通过市场买卖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购入的有价证券。
第四十六条 出售经营性证券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其实际成本。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
出售经营性有价证券实际收到的价款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七条 购入投资性证券按有价证券面值和规定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分期计入损益。
中途出售投资性证券的实收款项与帐面价值和应收利息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八条 购入折价或溢价发行的债券,实际支付的款项与票面价值的差额,应在债券到期以前,分期冲减或增加债券利息收入。
第四十九条 各级机构从其投资企业分得的股利或利润,计入投资收益,并按规定缴纳或补交所得税。
依据合同、协议规定到期收回或因被投资企业清算而收回投资额与帐面净值的差额,如为净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如为净损失,冲减投资风险准备金。
第五十条 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和购买股票方式进行长期投资,对被投资单位没有控制权的,对外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拥有控制权的,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要按其所占比例增加对外投资。收到分来的投资收益时,应相应减少对外投资。

第七章 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第五十一条 无形资产是指可以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非专利技术等。
第五十二条 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分别按以下原则计价:
(一)投资者作为资本或合作条件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的金额计价。
(二)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三)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无形资产市场价格计价。
(四)自行开发并已取得法律承认的无形资产,按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计价。
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帐。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的计价应当经中国注册会计师确认。
第五十三条 无形资产自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平均摊入成本。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法律和合同或申请书中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二)法律无规定有效使用期限,合同或申请书中规定有受益年限的,按合同或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确定。
(三)法律、合同或申请书均未规定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预计的受益期限确定。
(四)受益期限难以预计的,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摊销。
第五十四条 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净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记入企业的其他营业收入。
第五十五条 递延资产包括开办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工程支出等。
开办费是指新设机构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包括筹建期间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印刷费、律师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净损失和利息等支出。
应由投资者负担的费用支出,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筹建期间应计入工程成本的汇兑损失、利息支出等不得计入的开办费。
开办费自营业之日起分期摊入成本,摊销期不得短于5年。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工程支出,是指能增加以经营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效用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改装,翻修和改建等支出,在有效租赁期限内分期摊销。
第五十六条 其他资产包括冻结存款、冻结物资以及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第八章 成 本 管 理
第五十七条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成本考核、检查和监督。各级机构必须重视成本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十八条 成本管理的原则是,严格执行《企业财务通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正确、及时组织成本核算;厉行节约,降低成本费用,争取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十九条 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配比的原则,凡应由本期负担而尚未支出的费用,作为预提费用计入本期成本;凡已支出,但应由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作为待摊费用,分期摊入成本。
(一)在成本核算中,需要预提待摊的费用有:
1.以负债形式筹集的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上的各类资金(不含金融机构往来资金)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分档预提的应付利息;
2.按规定预提租赁费、保险费等。
3.按规定待摊的低值易耗品购置费。
4.按规定分期摊销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
5.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时需要待摊的费用。
(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一般不应超过一年。预提费用当年能结清的,年终财务决算不留余额,预提期限较长,需要跨年度使用的,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六十条 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各种准备金以及其他有关支出,具体项目如下:
(一)利息支出。指以负债形式筹集的各类资金(不含金融机构往来资金)按规定提取、支付的利息。包括支付给单位、个人的一年以下(不含一年)的存款利息;按规定提取的一年以上的应付定期存款利息以及金融债券利息(实际支付时,在预提的应付利息中支付,预提的利息不足支付的,直接列入当期成本)。
(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包括借入人民银行资金、专业银行往来及其他金融机构往来和拆入资金支付的利息、相互占用内部资金和向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支付的利息。
(三)固定资产折旧费。指按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
(四)手续费支出。指在经营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手续费支出,包括聘请有关单位进行项目评估支付的费用。其中支付给代办储蓄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的手续费应按代办储蓄存款年平均余额的1.2%内控制使用。应付代办手续费一律以代办单位(或人员)吸收储蓄存款的上月平均余额为基数,划分档次,分档计付,控制比例随余额的增加相应递减。各管辖行可在1.2%的控制比例范围内调剂使用。
(五)业务宣传费。指在开展业务宣传活动中支付的费用。业务宣传费在营业收入(扣除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的2‰比例内掌握使用。
(六)业务招待费。指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合理需要支付的业务交际费用。业务招待费各级机构按本级营业收入(扣除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下同)在下列限额内掌握使用:其中,营业收入在1500万元以内的,不得超过5‰;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不足50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不足1亿元的,不得超过该部分的2‰;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以上的;不超过该部分的1‰。
(七)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
(八)各种准备金。提取的准备金包括呆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
1.呆帐准备金。呆帐准备金自1993年起按年初放款余额的6‰全额提取,从1994年起每年增加1‰,直至历年结转的呆帐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放款余额的1%为止。从达到1%的年度起,呆帐准备金改按年初放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呆帐准备金用于核销符合呆帐条件的放款本金。
2.投资风险准备金。有投资业务的各级机构,每年按年初投资余额的3‰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历年结转的投资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投资余额的1%时,实行差额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用于核销经营投资业务的净损失。
3.坏帐准备金。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3‰提取坏帐准备金,用于核销企业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
坏帐损失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3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应收帐款包括应收利息,应收租赁收入等。
当年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上一年计提的坏帐准备金部分,计入当期成本;收回已确认核销的坏帐损失,增加坏帐准备金。
九、业务管理费。指在经营业务活动中直接发生的业务管理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电子设备运转费、钞币运送费、安全防卫费、保险费、邮电费、劳动保护费、外事费、印刷费、公杂费、出纳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差旅费、水电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修理费、税金、会议费、诉讼费、公证费、咨询费、无形资产摊销(不包括自形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其他资产摊销、取暖费、审计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绿化费、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等。
职工工资是指在职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劳动保险费是指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价格补贴、医药费(含离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基金)、易地安家补助费、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以及实行社会统筹办法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退休统筹基金。
待业保险费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的待业保险基金。
差旅费标准参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税金是指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应在成本中列支的税金。
审计费是指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查帐验资以及进行资产评估等发生的各项费用。
咨询费是指聘请经济技术顾问、律师等支付的费用。
低值易耗品在领用后一次摊销。
绿化费是指各级机构内部绿化发生的零星支出。
职工福利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方面的开支。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工会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拨交工会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教育方面的开支。
第六十一条 业务宣传费、委托代办手续费、业务招待费一律据实列支,不得预提。
第六十二条 下列各项开支不得列入成本:
(一)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二)对外投资支出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包括支付的优先股股利和普通股股利。
(三)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滞纳金、罚款、罚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赞助、捐赠支出。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五)国家规定不得在成本中开支的其他支出。
第六十三条 成本核算要严格区分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成本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成本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第六十四条 成本核算以季、年为成本计算期,同一计算期内的成本与营业收入核算的起讫日期、计算范围和口径须一致。

第九章 营业收入、利润及分配
第六十五条 建设银行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
各项收入必须按规定正确计算,全部入帐,不得截留或作其他帐务处理;发生误收需要退还时由有关人员提出证明凭据经会计主管人员审核批准,从有关帐户退还。
第六十六条 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一般为:在各项业务合同签订以后在规定的计算期内按应计收入的数额确定营业收入的实现,或者在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具体包括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
第六十七条 营业收入是指在经营业务中由于提供放款、资金、劳务,办理证券交易、外汇买卖等取得的收入。
利息收入包括办理各项放款、贴现、透支业务的利息收入(不包括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等。
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包括缴存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存放中央银行备付金、存放同业资金的利息收入;拆出资金利息收入,相互占用内部资金利息收入等。
其他营业收入包括办理银行结算、办理政府委托业务和其他代理业务的手续费收入、金银买卖收入、外汇买卖收入、证券发行及买卖收入、租赁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咨询收入、无形资产转让净收入、担保收入、代保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等。
第六十八条 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扣除成本、营业税及附加税后的数额,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营业税及附加
投资收益包括长期投资债券利息收益、长期投资股权股利收益和其他投资收益。
第六十九条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没收入、罚款收入、出纳长款及结算差错款收入、证券交易差错收入、因债权人的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指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废和出售的净损失、出纳短款、证券交易差错损失、附属学校经费支出、非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
发生固定资产出售、盘盈、盘亏、毁损、报废、出纳长短款、结算差错款、证券交易差错款损失以及非常损失时应查明原因,逐级审批上报,根据批准权限核批后进行处理。资金、财产多缺的处理权限见附表一。
出纳长短款包括出纳专柜和储蓄所(柜)发生的长短款,误收假币损失等。
经批准列支的款项,分别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第七十条 建设银行的利润,在本系统内以分行为计算单位进行清算,全系统汇总的利润由总行向财政部进行清算。
第七十一条 根据总行对分行实行自负盈亏核算体制的要求,分行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利润在所得税前弥补;下一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5年内用所得税前利润延续弥补。延续5年未弥补的亏损,用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第七十二条 利润总额按照国家规定做相应的调整后,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七十三条 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一)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以及因少交或迟交准备金的加息。
(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三)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金。
(四)提取公益金。公益金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五)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第七十四条 所得税由总行集中缴纳中央金库,实行分季预缴,年终清算的办法,当季按全年核定利润计划的四分之一在季前预缴。分行预缴所得税的方法是,每季度结息日后,不论当季是否盈亏,均由总行根据核定分行的利润计划和所得税率的四分之一,通过联行上划季度预缴所得税,计算公式为:
季度预缴所得税=利润计划×所得税率×25%
年终由总行根据分行年度决算进行清算,计算公式为:
应补或应退所得税=调整利润×所得税率--累计预缴所得税
分行应补或应退所得税由总行统一对分行清算。
第七十五条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减弥补亏损)的10%由分行在年终决算时一次提取。分行按10%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在总行没有转增资本金以前,原则上全部留存分行。根据规定,全行汇总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超过注册资本金25%后的部分,由总行报经财政部集中转增资本金,分行按总行批复的营运资本金增加数,从法定盈余公积金转入上级拨入营运资本金。
第七十六条 提取公益金。按税后利润(减弥补亏损)和规定的比率提取。全行的公益金比率由财政部核定,总行在财政部核定比率的基础上,核定各分行的公益金比率。
第七十七条 建设银行的税后利润按第七十三条(一)、(二)、(三)、(四)款分配后剩余部分,为可供分配的利润。按现行财务体制,全行可供分配的利润,由总行根据财政部核定的比率,集中向国家分配利润。
第七十八条 分行可供分配的利润,扣除分配给国家的数额后,一部分留给分行,一部分上交总行,留给分行部分的比例由总行确定。分行应上交总行的分配利润(含向国家分配利润)为可供分配利润减分行留用部分。

第十章 外 币 业 务
第七十九条 外币业务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用记帐本位币——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存款、放款、外汇买卖及往来结算等业务。
第八十条 外汇业务核算实行外币分帐制,平时分别以各币种记帐,每期终了将外币金额按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的中间价折成人民币金额,折算中发生的差价,按外汇买卖多缺余额计入当期营业收入或营业支出。
第八十一条 办理外汇买卖业务发生的外汇买卖差价,计入当期营业收入或营业支出。
第八十二条 收到投资者的外币投资,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记帐本位币与投入时的外汇牌价折合记帐本位币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金。
第八十三条 发生与购建固定资产直接有关的汇兑损益,在资产交付使用前或办理竣工决算前,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在资产交付使用后计入当期营业收入或营业支出。
第八十四条 筹建期间发生的汇兑损失与汇兑收益相抵后,如为净损失,计入开办费。如为净收益,可按自营业之日起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平均转销,也可留待弥补以后年度发生的亏损,或者留待并入企业的清算损益。
第八十五条 外币业务需缴纳的营业税及附加税,按季末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折成人民币缴纳。

第十一章 企 业 清 算
第八十六条 机构宣布撤消和合并时,应当成立清算机构。清算机构在清算期间负责制定清算方案,清理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处理债权、债务;清结纳税事宜以及处置的剩余财产。
第八十七条 清算的财产包括宣布清算时全部财产以及清算期间取得的资产。
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相当于担保债务的部分,不属于清算财产,担保物的价款超过所担保的债务数额的部分,属于清算财产。
清算期间,未经清算机构的同意,不得处置财产。
第八十八条 清算财产的作价一般以帐面净值为依据,也可以重估价值或变现收入等为依据。
第八十九条 清算中发生的财产盘盈、盘亏、变卖、无力归还的债务或者无法收回的债权,以及清算期间的经营收益或损失等,计入清算损益。
第九十条 在宣布终止前六个月至终止之日的期间内,下列行为无效,清算机构有权追回其财产,作为清算财产入帐:
(一)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二)非正常压价处理财产。
(三)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四)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
(五)放弃应属自己的债权。
第九十一条 清算费用从现有财产中优先支付。清算费用包括法定清算机构成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公告费、诉讼费及清算过程中所必须的其他支出。
第九十二条 清算财产支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债务:
(一)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
(二)应缴未缴国家的税金及其他款项。
(三)尚未偿付的债务。
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债务的,按比例清偿。
第九十三条 清算终了,清算收益大于清算损失、清算费用的部分,包括清算完毕后的剩余财产,由清算机构提出清单,经上级行批准后处理或移交并入行。
第九十四条 清算完毕,清算机构应当提出清算报告,并编制清算期内收支报表,以及剩余财产处理情况,经撤消行和并入行签证后,一并报送上级行备案。

第十二章 财务报告及财务评价
第九十五条 各级机构应当向主管财政机关等政府部门以及行内有关业务部门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九十六条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及其他附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财务报表按季编报。
资产负债表应列示在报表日所有的各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类别与金额,资产负债表要符合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加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损益表应当充分揭示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及分配情况。必须提供营业收入、成本、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税款等数据。
财务状况变动表应当揭示日常经营活动所引起的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现金流动,要求反映营业所得资金或营运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以及重大财务活动方面的详细资料。
其他附表的格式、编报要求和编报时间由总行统一规定。
第九十七条 经办外汇业务的部门应按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他附表,并将外汇业务报表折合人民币报表,按期报送同级财会部门,人民币业务报表由同级财会部门编制合并的人民币业务报表报送上级行;外汇业务的外币报表直接报送上级行。
第九十八条 财务状况说明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业务经营情况、利润实现及其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及周转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各项财产物资的变动情况等。
(二)某些主要项目采用的财务会计方法及其变动情况和原因;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报出期内发生的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为正确理解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报送主管财政机关的年度财务报告应于年度终了后按规定期限,连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查帐报告一并报送主管财政机关。
第九十九条 各级机构应对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
(一)经营状况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本风险比率、固定资本比率、放款利息挂帐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放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逾期放款
2.资本风险比率=--------------------×100%
上级拨入营运资本金
其中:逾期放款指逾期(含展期后)半年以上的放款。
固定资产净值
3.固定资本比率=--------------------×100%
上级拨入营运资本金
应收利息+催收贷款利息
4.放款利息挂帐率=------------------------×100%
放款年平均余额


其中:放款年平均余额是指与分子同口径放款的1~12月份平均数。
(二)经营成果指标,包括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率、成本利润率、费用率。
1.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2.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总成本×100%
利润总额
3.资本金利润率=--------------------×100%
上级拨入营运资本金
4.成本率=总成本/营业收入×100%
业务管理费
5.费用率=----------------------------×100%
营业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一00条 分行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行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一0一条 本办法由建设银行总行负责修订和解释。
第一0二条 本办法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
附:表一、资金、财产多缺处理权限
表二、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折旧年限
附表一资金、财产多缺处理权限
------------------------------------------------------------------------------------
核 | | | |
批 | | |省、自治区、 |
项 损 行 |县级支行 |地 市 级 支|直辖市、计划 |总 行
失 | |行 |单列市分行 |
目 额 | | | |
--------------------|------------|--------------|----------------|--------------
一、业务差错款 | | | |
--------------------|------------|--------------|----------------|--------------
1.出纳长短款 | | | |
--------------------|每笔金额 |500元以 |3000元以上 |
2.结算差错款 |500元以 |上至3000 |至10000元 |10000元
--------------------|内(含500|元以内 |以内 |以上
3.证券交易差错款 |元,下同) | | |
--------------------|------------|--------------|----------------|--------------
二、固定资产损失 | | | |
--------------------|------------|--------------|----------------|--------------
| |无论金额 | |
1.房屋及建筑物 | |大小均由 | |
报废、毁损 | |省分行审 | |
| |批 | |
--------------------|------------|--------------|----------------|--------------
2.其他固定资产、 |每笔金额 |20000元 | |
盘盈、盘亏、 |20000元|以上至 |150000元以|
报废、毁损 |以内 |150000元|上 |
| |以内 | |
--------------------|------------|--------------|----------------|--------------
三、流动资产损失 | | | |
--------------------|------------|--------------|----------------|--------------
|每笔金额 |1000元以 |5000元以上 |
流动资产 |1000元以|上5000元 |20000元以 |现金20000
|内 |以内 |内 |元以上
------------------------------------------------------------------------------------
附表二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折旧年限
----------------------------------------------------
分 类 | 目 录 |折旧年限
------------------|--------------------|----------
房屋及建筑物 | |
一、房屋 |(一)营业办公用户 |
|1.钢筋混凝钢结构 | 30年
|2.钢筋混凝土砖结构| 30年
|3.砖木结构 | 30年
|(二)非营业办公用房|
|1.钢筋混凝土结构 | 35年
|2.钢筋混凝土砖结构| 35年
|3.砖木结构 | 35年
|(三)简易房 | 5年
二、建筑物 |(一)管道 | 15年
|(一)管道 |
|(二)水塔 | 15年
|(三)蓄水池 | 15年
|(四)污水池 | 15年
|(五)水井 | 15年
|其中:深水井 | 15年
机器设备 | |
一、机器设备 | | 10年
|(一)印刷机 |
|(二)电焊机 |
|(三)升降机 |
|(四)打卡机 |
----------------------------------------------------
续表
----------------------------------------------------
分 类 | 目 录 |折旧年限
------------------|--------------------|----------
二、动力设备 | | 11年
|(一)锅炉及附属设备|
|(二)发电机组 |
|(三)空调设备 |
|(四)其他动力设备 |
三、通讯设备 | | 5年
|(一)电话交换机 |
|(二)小型电台 |
|(三)雷达报警器 |
|(四)手提电话机 |
|(五)对讲机 |
|(六)BP机 |
|(七)传真机 |
|(八)通讯加密设备 |
四、电子计算机 | |
|(一)大型机 | 8年
|(二)中型机 | 5年
|(三)小型机 | 5年
|(四)微型机 | 3年
|(五)自动柜员机 | 5年
|(六)终端机 | 3年
五、电子设备 | | 5年
|(一)电视机 |
|(二)音响设备 |
----------------------------------------------------
续表
----------------------------------------------------
分 类 | 目 录 |折旧年限
------------------|--------------------|----------
|(三)录放像机 |
|(四)摄像机 |
|(五)照像机 |
|(六)收录机 |
|(七)电冰箱 |
|(八)洗衣机 |
|(九)电烤箱 |
六、安全保卫设备 | | 5年
|(一)保险柜 |
|(二)勘察箱 |
|(三)警报器 |
|(四)监视机 |
七、办公设备 | | 5年
|(一)复印机 |
|(二)电子打字机 |
|(三)誊印机 |
|(四)速印机 |
|(五)高级沙发 |
|(六)高级组合柜 |
八、医疗设备 | | 6年
交通运输设备 | |
一、专用运钞车 | | 4年
二、其他运输设备 | | 6年
----------------------------------------------------
续表
----------------------------------------------------
分 类 | 目 录 |折旧年限
------------------|--------------------|----------
|(一)载货汽车 |
|(二)载客汽车 |
|(三)摩托车 |
|(四)舟船 |
----------------------------------------------------

附件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行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根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及有关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固定资产管理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各行要指定专门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第三条 各行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保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调动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对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做的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以表彰;对玩忽职守,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分清责任,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理,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第四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价,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固定资产租赁,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和转移,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在建工程管理。

第二章 固定资产分类和计价
第五条 固定资产包括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二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不具备上述规定条件的物品,作为低值易耗品。
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经营用固定资产应当分类管理。
第六条 固定资产分为以下六大类:
(一)使用中固定资产。
(二)未使用固定资产。
(三)不需用固定资产。
(四)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五)经营租出固定资产。
(六)已单独入帐的土地。
第七条 固定资产按照下列原则计价:
(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二)购入的固定资产,以买价加上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和缴纳的税金等计价。
(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合同或协议确定的价款加上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等计价。
(四)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计价。
(五)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按原固定资产的价值加上改建、扩建发生的实际支出,扣除改建、扩建过程中产生的变价收入后的金额计价。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所附票据或资产验收清单所列金额加上应负担的运输、保险、安装等费用计价。无发票帐单的根据同类固定资产的市价计价。
(七)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购建固定资产缴纳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耗地占用税及用借款和发行债券购建固定资产,在购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有关费用、外币折合差价等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此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有关费用、外币折合差额,应计入当期成本支出。
因征用土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如因建设工程需要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征用土地上的房屋等,应计入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的价值。
第八条 已经入帐的固定资产价值,除发生下列情况外,不得任意变动:
(一)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
(二)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
(三)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
(四)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五)发现原记固定资产价值有错误。

第三章 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
第九条 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磨损和损耗价值的补偿,固定资产按照国家规定采用分类折旧办法计提折旧,提取的折旧计入成本,不冲减资本金。
第十条 下列固定资产提取折旧:
(一)房屋和建筑物。
(二)在用的各类设备。
(三)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
(四)以融资方式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第十一条 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一)已估价单独入帐的土地。
(二)房屋和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三)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前的固定资产。
(四)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五)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六)提前报废和淘汰的固定资产。
(七)破产、关停企业的固定资产。
(八)国家规定其他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第十二条 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从停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按季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按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率和分类折旧年限计算确定。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